您了解身边隐藏的糖尿病吗?如果亲人有糖尿病,您的患病风险是多少?哪些人群需要进行糖尿病筛查呢?11月13日,在联合国糖尿病日前夕,本期健康大讲堂特邀我院东院内分泌病区主任王原教授,带领大家一起了解糖尿病的相关知识,为我们的健康生活保驾护航!
在现实生活中,常发现一大家子先后都“染”上糖尿病!糖尿病不是传染病,却出现“传染”的现象,背后究竟是谁动的“手脚”?
家住长安区74岁的王奶奶是从妊娠糖尿病发展为糖尿病的,她的孙子生下来是巨大儿,儿媳妇是不是也有糖尿病风险?和王奶奶同来听讲的65岁张大爷也有同样的焦虑,他本身就是糖尿病患者,而他的大儿子在45岁也发展为糖尿病,那他的小儿子也会患糖尿病吗?
其实,像王奶奶、张大爷这样的“一人得病、家人高危”的情况在糖友中并不罕见。据王原主任介绍,糖尿病具有家族聚集性,这主要是由“遗传”加“不良生活习惯”共同导致。糖尿病患者的一级亲属比没有阳性家族病史的亲属发病风险高3-4倍,妊娠期糖尿病患者转为糖尿病的风险高达60%。如果母亲患有妊娠糖尿病,对后代会造成巨大影响,例如:母体的高血糖可以通过胎盘直达胎儿体内, 在这种高血糖环境下,各器官、组织、细胞生长发育加速,出生时常表现为巨大儿(>8斤);新生儿出生后,离开了母亲的高血糖环境,但自身胰岛素分泌持续偏高,容易发生低血糖;妊娠期糖尿病的子女患糖尿病风险高达6倍。
“糖尿病家庭”的出现,对家庭每个成员来说都是一场无法摆脱,又必须克服的“噩梦”。王原表示,不可否认,父母患有糖尿病,子女的患病风险增加,父母单方患糖尿病病,子女患糖尿病的风险为40%;父母双方患糖尿病病,子女患糖尿病的风险为70%;兄弟姐妹患有糖尿病,本人患病风险也会增加。
上述所有的几率只能说明糖尿病有“遗传倾向”,而不是遗传病,这种遗传倾向表现与否,与后天生活习惯有直接关系。王主任举例说,父母都有糖尿病,但一个孩子每天喜油腻、不爱运动、身体肥胖,那么他得糖尿病的几率就高,而另一个孩子则合理饮食、运动健身,他可能终身都不会有糖尿病。
一家人在同一屋檐下,同吃一锅饭,有着相同的饮食习惯,例如吃的油腻、饮食不节制、高热量,相同的生活习惯:肥胖、缺乏运动锻炼,熬夜等等这些都会让血糖随着体重“节节升高”,最终表现为糖尿病在这个家族中“传染”。
因此,糖尿病的筛查及干预,家庭化的生活方式改善、疾病管理,显得就尤为重要了!
王主任随后讲解了糖尿病筛查的主要方法:空腹血糖、75g口服葡萄糖耐量实验、糖化血红蛋白。她还提示大家,仅测定空腹血糖,糖尿病漏诊率较高,采用唐耐量实验(OGTT)筛查餐后血糖,可以有效提高糖代谢异常的诊断率。目前医学技术,基因尚无法改变,那么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成为了防止“糖尿病家族”的唯一有效途径,王原主任介绍,有糖尿病风险的家族成员一定要积极的参加运动,在饮食上面要注意减少总热量,减少饱和脂肪的摄入,增加纤维素等,简单来说就吃少吃不健康的食物,增加蔬菜和粗粮。
讲座结束后,王主任还耐心解答了现场观众的提问,我院膳食部张云青老师为大奖讲解了椒麻柚子鸡的做法。
文/季永超
王原主任授课